访英手记之一
重视外语学习是研究的一项基本训练
唐智彬
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到了阿姆斯特丹,停留了六个小时,一架不到一百人的小飞机载着我们飘飘摇摇地晃过斯卡格拉克海峡,终于落在了苏格兰格拉斯哥国际机场。到啦!眼里都是肤色各异的人,耳朵里挤满了各种语言、腔调和口音。来接机的是大学时代的口语老师,我还能很流利地跟她问候;上公交车时,我就愣没听懂巴士司机说的是啥;再后来,的士上,老师和司机聊天,我悲哀地发现,我竟然只能抓住基本的信息……不确定感的焦虑慢慢地弥漫了自己:语言要成为我的问题了。
对英语,我曾经是有信心的。但是,在现实问题面前,课堂上的英语、考试里的英语,都已经派不上用场。这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,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坚硬:带孩子去小学报到,校长领我们到处参观时,本来给我们安排个小翻译,我们说能听懂,没要,但一路下来,晕头转向,没理解几句;去超市买东西,机器出问题,店员过来出来,叽里咕噜一段,他说的的确是英语,但我的确没听懂;去见导师,由于所聊主题明确,基本上能抓住,但却发现,自己的意思却总无法清晰地表达,尤其涉及比较专业的学术问题,我能明显看出导师有时候是困惑的;去听一场讲座,所抓到的信息,也不足70%......我对英语的自信,在一点点地消磨,但是我还是抱着一点侥幸心理:嗯,这只是习惯问题,这只是口音问题,慢慢地我就习惯了。
把我这一点迷梦彻底打破是跟导师的第二次会面。这天上午,我带着自己的研究计划(research proposal)到办公室和她去细谈。寒暄还是没啥问题,聊聊中国所发生的一切,自己在苏格兰的见闻也问题不大,都能应付,导师也聊得很开心。接下来,问题来了,导师打开我的研究计划,读了几行,看着我,说:“是这样子的,智彬,Your English is not bad but you need proofreading for your research paper, I do not have time to understand and correct your works“。 听到这句话,我满脸通红:导师这在说你这英语不是英语啊!接下来的状况更让我坐立不安,导师一遍遍地问我:你这里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这么说?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?我不懂的。你能不能更清晰地表达?这句话呢?……总之,我一边手忙脚乱地看导师给我的各种标注,一边搜肠刮肚地想这个应该如何表达才能不至于误会,才能清晰地表达我的意义呢?房间的暖气有点高,我满头大汗,局促不安。接下来的时间里,我心里在祈望:下一个会面的同学啊,你快点来吧,快点来吧……最后,导师很贴心地帮我推荐了proofreading的专家,给我推荐了学习英语和练习写作的途径……走出导师那间窗外就是一个高高的、尖尖的教堂建筑的办公室,我的心情已经跌到了谷底:过去这么长的时间,原来我一直是个差生……
回到家,我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拟定了学习计划,英语学习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:要是在英国待了一年,英语的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,那怎么说都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;如果能通过这一年把语言表达和学术写作的问题解决好,这一年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晚上又看到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残雪专访,其中提到她现在每天还用3个小时坚持学习英语。跟她相比,我们确实不够勤奋,我们在进入到自己的专业工作之后,几乎放弃了自己的英语学习,总认为自己英语能力已经足够应付日常生活和简单的学术交流,但是,从这几次的经历来看,英语学习无止境,能力提高无限制。说得艺术一点,精通一门外语,会为你打开另一个新世界;说得功利一点,学习外语,将能助力你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,同时这也是个人关键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。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,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发表将会越来越频繁,如果没有较强的外语能力,那么交流和发表都将会步步维艰,学术视野终将无法得到理想的拓展,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。